经济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发布者:经济学院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12-23浏览次数:104

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12月22日,由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2024)”在兰州工商学院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为主题展开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县域经济报、湖北经济学院、浙江万里学院、海南医科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学者专家应邀参会。本次研讨会由经济学院教学院长万永坤教授主持,学院相关领导、全体教师及卓越班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上,万永坤教授介绍了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学校副校长马润平教授为研讨会致辞,马校长表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是学校办学定位的深度体现,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马校长强调,学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开展交流研讨,推动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后,应邀参加研讨会的嘉宾分别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研讨交流。北京工商大学杨德勇教授提到焕发经济自身内在活力,离不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杨教授通过分析目前社会存在的具体矛盾,指出政府应进一步理顺其与市场的关系内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应持续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应在“软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刘佳骏副研究员以产业园区为切口,谈到在目前经济下行时期的阶段,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特征及关键节点呈现出南北发展分异趋势扩大、区域间产业同质化严重、环境及空间错配等问题。

中国县域经济报徐楠主任认为金融创新是激活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风险防控和服务实体经济是县域金融的重大任务。

湖北经济学院赵锋教授谈到要因地制宜引领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新质生产力不是无源之水,不是要摈弃传统产业,而是要以创新为驱动力,发挥科技增量器作用。其次,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应避免“模式趋同化”,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浙江万里学院闫磊教授用扎根理论编码方法,提炼出总书记谈话及会议中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芯片行业的技术分解及英国制造业的案例,强调了基础设施对于新质生产力成长环境系统的核心作用。

海南医科大学马东教授以劳动力职业素养培养为视角,讨论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新质生产力对新型生产关系形成的影响。具体提到了劳动力数量、质量以及职业素养供给等方面的变化。

兰州大学范巧教授首先对新质生产力的源起和发展进行了更为精准的界定,并针对性地对甘肃省民生就业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要紧密依托“一核三带”的空间政策布局,着力落实对内对外绿色开放,强化新质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战略举措。

甘肃农业大学马丁丑教授围绕特色农业产业链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进一步深化三农领域改革开放,保持发展农村“好业态”。对于县域经济脱嵌社会和脱嵌自然的双脱现象,破解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梗阻,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是打造大格局农业产业集群的有效实现路径。



兰州财经大学张永凯教授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子,强调了涉农关键性的技术性突破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通过探讨了农业新质生产方式的结构优化、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空间优化布局、城乡分割引致生产要素分散化配置等方面,最终形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着力于促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升,优化传统生产要素配置的核心论点。

兰州工商学院史安玲教授利用中国工业细分行业份额、研发经费支出占比、甘肃省GDP、甘肃新型专利授权统计等数据情况,说明了目前甘肃省科技金融的发展与其他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新提法的基础上,甘肃省应从政策及环境支持,创新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新质生产力对科技金融的全新赋能。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是经济学院长期重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体现,也是开创学院教学和科研发展新格局的体现。经济学院将会加倍努力,在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助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铺好科研路,育好工商人。


(撰稿/王红娟 摄影/学校党政办 审核/胡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