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养提升,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2025年11月7日,兰州工商学院文法学院在综合教学楼C504教室举办“一院一品牌”系列活动之名家讲坛。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张剑虹教授,作题为《新修订〈文物保护法〉视域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专题报告。文法学院师生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活动。

文法学院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一院一品牌”系列活动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风建设与学科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次名家讲坛聚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精神的文化根基与现实意义,增强文化自信与职业使命感,提升法学理论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张剑虹教授作为我国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领域的专家,长期致力于文物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讲座中,她系统梳理了新《文物保护法》的修订背景、核心内容与时代意义,指出该法于2025年3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她强调,新法由原来的8章80条扩充至8章101条,将“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写入立法宗旨,并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确立为法律原则,体现了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新要求。
张教授从四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新法的主要变革与创新路径。一是保护理念的升级与制度创新。新法首次将与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及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文物纳入保护范围,强化了革命文物的法律地位。在制度层面,新法创设了“保护前置机制”“未定级文物管理制度”和“文物数字化信息化规范”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为文物系统性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路径。新法确立了“先考古、后出让”“先调查、后建设”的制度,从源头化解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矛盾。在分类管理方面,新法对未定级文物和革命文物实施差异化保护策略,填补了法律空白。她还强调,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最小干预原则”相结合,为文物创建“数字分身”,实现了文化价值的永续传承。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机制。新法第六十六条明确规定鼓励民间收藏,加强对民间收藏活动的指导与管理,推动形成“官方—民间”协同保护新格局。张教授指出,民间藏品的依法流通有助于激活文物资源,为博物馆展览与学术研究提供新素材。四是基层治理与社区参与的实践探索。新法将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巡查纳入基层治理体系,构建了“毛细血管”式的保护网络。张教授以四川阆中古城保护为例,阐释了“慎重拆、慎重建”理念在历史风貌保护中的成功实践,强调基层参与是实现文物精细化保护的关键。
在互动环节,张剑虹教授与在场师生围绕“文物活化利用的边界”“数字化保护的伦理问题”“基层文物保护人才短缺”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学生踊跃提问,张教授一一予以细致解答,引发广泛共鸣。
最后,文法学院院长在总结中表示,本次讲坛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更是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与文化自信课。她希望同学们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对法治精神与文化传承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努力成为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家国情怀的法治人才。
未来,文法学院将继续深化“一院一品牌”建设,围绕国家战略与地方法治需求,举办更多高质量学术活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法治中国与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撰稿:刘涛 摄像:李毅雄 审核:李玉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