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至29日,由吉利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主办的“AI时代外语学科专业特色建设与提升论坛”在成都举行。外语学院专任教师李晓红、张兰兰参加了此次会议,与来自全国 22 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外语学科的转型发展战略方向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汇聚外语学界权威力量,邀请了《上海翻译》《当代外语研究》等核心期刊的主编,以及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学科带头人作主旨报告。
《上海翻译》主编、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提出,片面强调 AI 技术赋能是对翻译人文本质的误读。他着重强调,翻译是人类文明存续的必要条件,当前翻译教学要警惕技术工具化倾向,避免人才培养偏离人文根基。电子科技大学胡杰辉教授主张实施“外语 + 技术”人才培养战略,建议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来强化学生的智能素养。复旦大学康志峰教授深入剖析了 AI 融合背景下学科特色的重塑路径。吉利学院李春兰教授以“汽车品牌翻译的文化适配”为切入点,展示了产教融合特色课程的建设成果。四川轻化工大学云虹教授分享了多语种协同赋能“外语 +”复合人才培养的川南实践经验。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警示,片面强调技术赋能或会导致教育异化。陕西师范大学刘全国教授借助林语堂文化传播案例,重申了人文精神在AI时代的核心价值。
论坛期间,学院两位教师深度参与学术对话,与全国院校同仁围绕外语学科发展核心议题展开多维探讨。思想的交融碰撞,不仅拓宽了学科建设视野,更为学院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注入新动能,为未来学科创新实践筑牢根基。
参与此次论坛,彰显了学院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融入外语教育变革前沿的决心。未来,学院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科建设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着力培育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在新时代外语教育赛道上书写创新发展新篇章。
(撰稿/张兰兰李晓红 审核/康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