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北京语言大学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院长、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首席专家王立非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外语教育何为?”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教学副院长詹秀伟主持。
报告伊始,王立非教授结合北语和国内部分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案例,论述外语教育如何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调整定位、目标和方法,满足数字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建设和中外人文交流的新需求。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随后,王立非教授突出强调加强思政育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导向,重视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外语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整合跨学科知识。最后,王立非教授提出外语教师应努力提升数字技术素养、数字人文素养、数字服务素养、数字传播素养,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努力培养合格人才。他强调,智能语言服务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领域,借助大语言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技术,不仅有助于实现信息转化、知识转移、文化传播等目标,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乃至整个产业生态带来了深远影响。智能语言服务的出现和发展,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谈到智能语言服务的培养模式时,王立非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传统的外语和翻译教育应当转向智能语言服务教育,以语言服务、智能服务和传播服务教育为核心,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高校应当进一步拓展产学研融合,与研究机构和企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智能语言服务的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语言人才。
在谈到英语教育的培养特色时,王立非教授指出,外语学院要充分利用语言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他建议,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外语知识。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外语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此次讲座不仅让大家对新质生产力和智能语言服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外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外语学院将继续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外语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贡献力量。
(撰稿/詹秀伟 摄影/詹秀伟 审核/晋如意)